壺口之東,距河岸約2O公里處,,有一座古老的大山,,這里有一望無際的千年古樹,綠蔭蔽日,,景色宜人,兼有眾多傳說,,這就是黃土高原晉西南邊陬有名的人祖山,。起初見于史書記載的是《史記》,說它是一個荒涼的地方,,叫狄城或翟城,,晉文公避驪姬之難時曾在這里住過五六年,但沒有講這座山叫什么名字,。到公元 527年酈道元寫《水經(jīng)注》時,,說它叫風(fēng)山。因為傳說中的女媧氏是風(fēng)姓人,,后人(約在宋朝前后)為了塑造這個山與風(fēng)姓人的關(guān)系,,說:“人根之祖曾在吉州”,將它改稱人祖山,。這些說法盡管有些荒謬,、臆造,但作為一地風(fēng)光仍受到人們的保護,,屢增建筑,,越來越完整地向傳說中的人祖山方面發(fā)展,給這里留下眾多寶貴文化遺產(chǎn),。
圖為人祖山風(fēng)景區(qū)總裁,、董事長 耿世文先生
文化藝術(shù)國際網(wǎng):國家AAAA級風(fēng)景區(qū)人祖山(英文名稱:rei tsou san)
人祖山主峰為人祖廟,,海拔1742.4米,周圍建有大小廟宇16座,。人祖廟建在伏羲巖上,,占地約四五畝,內(nèi)有后宮,、獻亭,、增房、樂樓,、鐘鼓樓,。在塑像座下有今人掘出的一只木箱,蓋書“大明正德十六年(1521年)廟為天火所焚,,裝皇骨于箱,,埋神座之下的”記載。創(chuàng)建年代無考,。山巔西南有一平臺,,稱“臥云臺”,上樹碑褐數(shù)塊,,文字已脫落不清,。臺畔地平處有一鍋狀石窟,俗稱“天盆”,,傳說為人祖洗漱用具,。崖畔陡壁有清同治十三年所鐫“伏羲巖”三個大字,巖下崖凹處置有尺余高的十八羅漢,。崖畔有一出入門洞,,上嵌“南天門”匾額,以下石階小徑可通諸峰,。臥云石畔有一 100多高的陡壁,,俗稱“舍身崖”,
崖壁半腰建一懸空小廟,,上下無路可攀,,由上問下俯視,風(fēng)蕭貫耳,,令人生畏,。主峰西四公里處有一梁叫“葦于梁”,上建石寨可容百余人,。此寨三面陡峭,,一面有階可攀。寨壁有“天福二年(注:后晉年號,,公元 937年)正月十六,,一州人戶在此避難”石刻,,寨內(nèi)有旱井、石碾,,這就是吉州有名的南山溝寨,。清代編的《吉州志》記曰:“州北六十用深山中,四面俱石崖,,壘級以登,,一人扼守,萬夫莫上,,刀劍炮石皆不能壞,。”主峰西一公里處有一寶光寺,,建于明朝萬歷三十二年(1604年),,明末陜西宜川趙子和在此隱居。主峰西五公里處有“?!毙问?,高約 200術(shù),三面臨淵,,一面梁頭建有 162個臺階,,可直達廟門,俗稱高廟,。主峰西七八公里處,,有一大石洞名門“風(fēng)云洞”。傳聞此洞
深不可測,,洞風(fēng)習(xí)常如雷,,村民為防蛇蟲狼豹出沒其間,,用石封壘洞口,,洞外有清康熙五年(1666年)所建“多手佛”寺。主峰北10公里處,,有一孔山寺,,俗稱透窟窿寺,是人們沿著石岸自然形狀而建,,內(nèi)有三個小殿,,泥塑三大士、觀音等像,。人祖山上,,不僅人工建筑奇特,且有一望無際的天然森林,,春回百花盛開,,清香撲鼻,;夏季林蔭蔽日,清涼透心,;秋季果實累累,,行人碰額;冬日銀裝素裹,,松怕翠綠,,產(chǎn)猴頭、蘑菇,、樹花,、木耳。山中有金錢豹,、野豬,、褐馬雞、麝,、獐等動物,。人祖山,不僅有瑰麗清幽的美景,,而且有令人神往的傳奇,。這吧有穿線架,滾磨溝,。相傳在上古時,,洪水滔天,淹沒丘陵高山,,只有伏羲兄妹二人登上人祖山避過了洪水,,為傳宗接代,通過隔溝穿針引線,,隔溝滾磨扇,,結(jié)為伉儷,繁衍了一地人口,。后人為懷念他們,,于山巔建廟,每屆農(nóng)歷七月十八,,朝山集會紀念,。
忘憂山莊是具有休閑、游樂和餐飲,、住宿多種功能的綜合性景點,。這里有供游客住宿的122孔窯洞:標間98個、套間20個,可同時容納200人入??;有供游客就餐的“餐飲長廊”、“多功能四合院”,、“藥膳坊”,、特色小吃攤位等,可同時供400人就餐,。沿忘憂山莊的河谷由下游往上依次建有琴,、瑟、笙三湖,,以紀念伏羲作琴瑟,、女媧作笙簧的功跡,并有“琴瑟和鳴”的含義,。湖上設(shè)置水上碰碰船,、水上自行車、垂釣等游樂項目,;地上游樂項目有卡丁車場,、木制古式秋千、古代民間棋類,、古代箭弩射場等,;在多功能四合院的第四層設(shè)有“研易養(yǎng)生堂”,請周易名家,、養(yǎng)生專家輪流坐堂,,傳易理,授天人合一之道,,析自然,,教遵循規(guī)律之法,以滿足游客趨吉避兇,、禳災(zāi)祈福,、追求健康幸福的需求。
掃描訪問文化藝術(shù)國際網(wǎng)官網(wǎng)
文中部分圖片視頻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
版權(quán)屬于原作者
如認為有侵權(quán)行為,,請及時聯(lián)系,,待核實后予以刪除!